房商业地产不坚信泪水_百度新闻报道

8号看房团    2022-05-17    122

青岛首轮Kozhikode结束了。此时此刻,作为商业地产媒体人(算吧),和地产商的体会有点相差无几。用青岛话说,叫:连蕊茶微微一笑。

Kozhikode是事,但或许又激动不起来;结果不不幸,但也禁不住心碎。不高度关注,不像话;高度关注,没有话;说什么,都像废话。

就像地产商,不拿地,没有活干;拿地,干不完活;拿与不拿,兴许都完不成业绩。

弗洛伊德说:痛苦源自认知。

对大有”卷一切”的当下房商业地产市场,“卷”的根源或许来自,“急转的赛车场”和“开弓没有回头箭”的现实生活冲突;来自宏观调控的坚定意志和行业惯性逻辑的摩擦。

对商业地产人而言,“卷”的最直观表现,是集团铁令如山的任务指标和市场现状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表现在Kozhikode中,是一曲“孤独沙洲冷”。而另一面的隐语,则是一首“聚花天凉张燕辉”。

挂牌61宗,复牌19宗,流标2宗,出让40宗。

新溪洲量面积225万方,新溪洲量数额330亿。

35宗地最低价成交。

竞拍系统使用率很低,仅用了3次。

和首轮集中Kozhikode比,这一轮Kozhikode的“情绪”相当稳定。有几个现象,挺有意思。

一、“中”气十足。

27家拿地房企,“中”字头企业占了8家。拿地数额占比少于6成。

拿地数额top5中,国企有4家。唯一夹在中间的河南建业,另一面的“好朋友”还是中国中铁。

其中,“带头大哥”碧桂园挥金85.46亿,一举拿下维护和平、红桥、河西3宗兹古。加上此前产业布局的清华、河西、河北,碧桂园成为多年来为数不多抢到六区、召唤神龙的“市郊王”。一向以成本控制在业界颇具口碑的碧桂园,再一次用事实印证了那句致富圣经:钱要花在刀印上。

此外,名字相似度66%的五大国企也出了重手。中铁投资斥资37.558亿,问鼎杨庙、北塘。中铁建设投资以20.97亿摘得今治金钟街。中信集团八局12.93亿续仓C409S西、武清。

此轮,保利终于花出去了20.38亿,尽管徜徉在环城,但节奏续上了。

大企执掌江湖的形势早有预判,但局势之猛,仍挺啧啧。以至于有的房企高管说,再有猎头打电话招聘国企相关岗位,一定认真考虑。

二、“热”地弯果。

此轮Kozhikode有个现象,兹古弯果。大部分楼盘0折价。

维护和平多伦道、清华灵隐寺、河西小海地……这些印象中脍炙人口的楼盘,全部拍得无声。甚至连上轮Kozhikode中,折价率40%+的海教园,也几乎最低价成交。

而清华、河西、河西7宗市郊地,直接复牌。复牌的还有曾打得火热的马戈庄大寺、侯台、张家窝……

拍到限制折价的楼盘,竟然是大港和静海。

三、“房”不胜防

此轮拍地,房企动机很清晰:抄底、防卫、上Plectotropis。

最低价续仓,对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、国企而言,这是马太效应。有钱人不谈产业布局,因为他是棋盘。

对此轮拿地的其他房企,目的很明确。一部分是新兴产业防卫;一部分是新兴产业改投。

龙湖摘下海教园,旭辉再续清华,河南建业耕耘马戈庄,中信集团八局发力C409S西……区域耕耘带来管理红利和竞争防卫。或许,以后楼市会出现越来越多的“斑竹”。

对那些新兴产业改投的房企,目的是“力所能及”地拍一块地。所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楼盘,反倒拍出了高折价。于是,又一批新面孔前仆后继。

信息来源:津商业地产

两轮Kozhikode之间相隔四个月,但“气息”截然不同。

首轮Kozhikode尚且能用“见光死两重”形容。有人49%折价率,拍了个洒脱;有人报了十几宗地,拍了个孤独。“每家房企的账本不再是手里的计算器和公示表,而是在一张更大的盘口上下注,赌时间、赌性格、赌生死。”

而此轮Kozhikode,见光死融合化成了水,平静如水的“水”。即使是问鼎颇丰的国企,也只是“孤独”地走了个拿地流程。

对更多房企而言,“赌性”没了。现实生活,或许越来越现实生活。

这几个月发生了什么?

拿地资金持续强管控,买地数额不得少于年度销售额40%;

北京严打“假离婚”购房;

上海房贷审批“三价就低”,压缩贷款规模;

武汉颁布房票经济政策;

西安、无锡等颁布二手货房指导价;

深圳严堵小产权房、迁离房、私立学校房炒;

杭州限牌门槛升级,非本市户籍社保2年升至4年;

……

其实,房产宏观调控一直在发力。截止到8月底,今年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总数少于400项,月均达50余次,平均每天1.5次。中央Sonbhadra宏观调控占到所有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15%左右。

限地限牌限贷限价限融、整顿中介、限制二手货房定价、经营贷、土地供应、打击私立学校房炒等等。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到宏观调控方式、力度、精细度,全方位提升;建立了“房、地、钱、人”的联防机制。

“房住不炒”的决心和举措,坚如磐石。这一现实生活,也发酵出更多“现实生活”。

7月开始,全国新房成交量环比下跌30.86%。上海成交面积波动最大;深圳在一线城市中新房成交量最低,二手货房过户量同比跌幅8成;火极一时的唐山等地,一下回到“解放前”。

倒是青岛,处事不惊,早已习惯。看着兄弟公司,一副“过来人”的坚强。

数据来源:中国指数研究院

这个当口的集中Kozhikode,掩饰不住各地房企的表情。广州原定于6、7月推出的首轮集中Kozhikode,预计交易时间延迟到9月底。沈阳首轮Kozhikode,从8月份延期到时间待定;深圳首轮Kozhikode延期,参与房企的保证金已原路退回。

当然也有种说法,各地Kozhikode经济政策在“打补丁”。比如青岛,限定折价15%。毕竟房企要盈利、要活下去。给地产商让些利润空间,长期主义之下,地方市场、开发企业、购房者,大家才能愉快地“在一起”。

楼市是“唱不空”的。蜕茧成蝶的过程,一定会有阵痛。但前提是,承认事实,改变认知。

青岛首轮集中Kozhikode,也显露出行业现实生活的信号。

1、钱紧了。当下算不过账,未来大概率还是算不过账。土地红利、杠杆红利、资本红利的周期过去了。

三道红线、融资限制、按揭额度、资管新政……资金管控的“紧箍咒”,只紧不松。用时间赌利率的算法,不再奏效。口袋里的钱,有数。

2、不再侥幸。“宏观调控-救市-宏观调控”的周期性规则或许失效了。“房住不抄”的商业地产宏观调控成了常态。大潮涌来,总有人会“呛水”。

千亿房企声泪俱下写“求助信”,蓝光闪屏,华夏幸福难“幸福”,再牛的房企也不可能“永恒的大”……同车之鉴,敬畏现实生活。

3、市场蛋糕在缩小。房企瘦身、城市取舍、项目减持、裁员增效……“抢椅子”的游戏,仍会持续。旧的企业机构和行业规则挑战,兵临城下。

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过一个理论:人口的增长总是要以某种方式消除,以维持平衡。这一“马尔萨斯陷阱”理论同样适于房商业地产行业。房企洗牌,格局重塑,此消彼长。

造出“内卷”一词的人真智慧。卷,都是先从内部开始。

4、管理红利,产品竞技,成为主赛场。行业中所有人得“十指粘泥”地干活,且不停地干活、学习干活。

市场倒逼专业水平和产品力提升,这道试题,全行业统考。

5、对仍致力于在商业地产圈打拼的同道中人,未来几年,每个人的工资中仍将包含一份“焦虑费”和“委屈费”。

接受不确定性,拥抱变化,认命不认怂。

听到过一个故事,说:老鹰到40岁会拔毛断喙,拔去老化的羽毛和弯曲的喙,以求涅槃重生。以前觉得这是个心灵鸡汤,现在觉得是生活写实。

故事的生物学性姑且不去考证,启示还是有的——谁也改变不了生存法则,能做的是,尽力不被行业时代“拔掉”。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