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包括交椅湾、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84.1平方公里。
产业与人口加速往湾区中心集中
发展定位: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、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、东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、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。
东莞三大重点片区
人口规模2035年预测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为50万人,就业人口规模为70万人。
滨海新区处于大湾区科技走廊上
滨海湾靠近深圳会展中心和宝安机场
漫长海岸线
一廊、两轴、三板块
一廊滨海景观活力长廊,串联湿地、 海洋、 山林等各类生态系统,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。
两轴城市中轴线,联通中心城区;城市发展功能轴,串联三板块核心功能区。
三板块交椅湾板块、沙角半岛板块、 威远岛板块,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、发展现代服务业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。
形成十大功能分区:国际交流合作与科创智慧区、威远岛生态核心区、科技研发与文化创意集聚区、TOD城市中心区、滨海宜居生活区、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、滨海总部走廊、湿地公园与生态居住区、科技创新产业区、粤港澳创新合作岛(战略预留)。
以滨海湾站TOD开发为核心
完善高快速路网体系:规划形成“两横四纵”的高快速路网体系。其中,“两横”为广深沿江高速和沿海公路(快速路),“四纵”为佛莞高速、滨海湾大道(快速路)、常虎高速延长线、交椅湾大道(快速路)。
提升水上交通服务:建设港澳客运码头,完善水上客运体系。
加强航空枢纽对接:通过轨道、高快速路、水上交通等加强与深圳、广州、香港和澳门机场的联系。
优化轨道网络:对外建立以高速铁路、市域轨道为主体的多模式快速出行网络,实现新区轨道交通60分钟到达香港、广深城市中心;
30分钟到达前海、南沙、东莞市中心区、松山湖等湾区核心地区;
20分钟联系虎门、长安、大空港等通勤节点;20分钟串联新区各板块之间出行。加强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。建立“大运量+中运量”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。
广深第二高铁从松山湖以支线引入滨海湾站。广州地铁22号线将延伸至滨海湾站。
打造科创产业体系
01 产业发展重点: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培育高端制造业总部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。
02 产业空间布局:三大板块依托不同的区位特征和产业基础,差异化布局产业空间。
交椅湾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,打造“产业之芯&rdq
沙角半岛以滨海湾站交通枢深圳小产权房西丽银行雅苑纽为核心,统筹推进片区城市更新,重点发展总部经济、研发中心、现代服务业等。
威远岛重点发展AI、智慧城市及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布局金融科技、文化创意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。
01 凸显滨海城市设计特色
城市总体风貌塑造山海融城、古今交汇的整体城市意象。
通过建设滨海景观活力长廊、城市轴线形成“一廊、 三轴”的城市风貌框架。
塑造“智慧湾、共享湾、科创湾”与“国家纪念角、未来角、历史角、创新合作角”的城市意象。
营造世界级滨水开敞空间,打造具有岭南气质、国际品质的东莞城市新名片,引领东莞城市建设品质提升。
02 营造活力城市公共空间
塑造活力多样的城市活力中心城市活力中心集商业办公、休闲消费、文化娱乐、公共服务于一体,形成集聚客流、 辐射周边的活力场所。
打造彰显特色的魅力极建设威远岛滨海智慧魅力极、 交椅湾滨海共享魅力极。魅力极集聚高等级大型公共场馆设施,营造高品质、集聚人气的公共交往空间, 打造标志性强、舒适宜人、极具魅力的城市形象。
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:构筑完善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,包括威远岛国际交流合作中心、沙角半岛城市综合服务中心、交椅湾产业共享中心,集中资源建设一大批公办学校,以及两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。
新区还将设置4处综合医院,其中包含2处大型综合医院,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社区医院)。新区在威远岛北部预留了高端医疗机构用地,远期还将在粤港澳创新合作岛增设一处面向国际合作的综合医院,提供湾区级水平医疗服务设施。
网友评论